4月2日关税风暴以后,美元在外汇市场经历了一系列显著波动。美元指数(DXY)在关税声明发布之初因为避险需求和关税预期短暂走强,但随后受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拖累呈下行趋势。4月11日,美元指数跌破100关口,触及99.7924,日内跌幅0.76%。关税政策点燃市场恐慌情绪,美债被大规模抛售,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4月初的4%飙升至一度逼近5%关口,反映出全球投资者对美元资产的短期信心动摇,资本开始寻找“避风港”。
在日元方面,关税引发的贸易战担忧推高了资本对日元的避险需求。高盛分析师称日元是对冲美国衰退风险的“最佳工具”,预测未来将升值9%。同时日元的加息预期也缩小了美日利差,支撑日元。4月3日,美元兑日元从149.27跌至146.09,4月11日进一步触及142.67,创去年9月以来最低,日内跌幅1.11%。
在欧元方面,欧盟对美国关税保持相对克制,欧元区经济数据意外坚挺,并且欧洲央行降息步伐慢于美联储预期,利差缩小推高欧元。随着美欧之间的裂隙加深,资本加速从美国流向欧洲。4月10日,欧元兑美元日内涨2.5%,报1.1228,创2023年7月以来新高。4月11日,汇率继续升至约1.15。
这种汇率变化表明全球投资者对美元避险属性的信心减弱。在巨大的汇率风险面前,不少人提出疑问:这是否是美元霸权的终结?多极化的货币秩序是不是就要来了?一般而言,这种讨论的出现,就意味着市场的共识正在酝酿和形成之中。
对此,安邦智库资深研究员认为,当前全球货币秩序正在经历一个“再平衡”的过程。欧元试图借助关税机会提升欧元国际地位、与美元“争天下”,不过前景不容乐观。尽管短期内美欧冲突加剧、美元资产抛售动摇了全球投资者的信心,暴露了美元体系的脆弱性;但从长远来看,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地缘政治影响力以及政策调整的灵活性,使美元在与欧元和日元等的竞争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具体来看,尽管美元短期内面临危机,其长期优势依然显著。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流动性无可匹敌。即便在当前的美债抛售潮中,华尔街仍是全球资本的避风港,金融创新和市场影响力远超欧洲和亚洲。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股市市值占全球 40%)、最活跃的美债市场(截至2024年11月,未偿余额36万亿美元),以及以SWIFT 为核心的支付清算网络。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调整潜力不容忽视。目前来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例如豁免补充杠杆率或停止量化紧缩,均可稳定美债市场和美元信心。通过减少对乌克兰战争的干预,美国可能迫使欧洲承担更多责任,从而削弱欧洲资本市场吸引力,推动资金回流美元资产。
此外,欧元4月份大幅升值,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资本的避险情绪和欧洲央行缓慢降息的支撑,但是欧元区在国际市场的主导地位受限于欧盟的结构性问题和地缘政治弱势。首先,欧元区经济基本面疲软——德国经济陷入衰退,法国债务危机加剧,英国脱欧后遗症持续发酵,整体经济复苏乏力,欧元汇率的短期升值更多是市场情绪驱动,而非基本面改善的反映。此外,欧洲金融市场的深度远不及美国,欧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占比长期稳定在20%左右,难以挑战美元58%的主导地位。最后,欧洲在地缘政治上高度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缺乏独立战略自主性。尽管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加剧了美欧之间的紧张关系,但欧洲的谨慎回应未能有效反制美国,反而暴露了其在贸易战中的弱势,在金融市场的较量中难以成为美元的真正对手。相较于美国在危机中的政策弹性,欧洲央行受制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无法直接购买成员国债务,且德法等国在财政刺激上分歧不断。欧洲难以推出“统一救市计划”,这种“国家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博弈,注定欧元在危机中行动迟缓。
其他货币同样面临无法突破的“天花板”。日元虽在关税风暴中升值,但日本经济面临通胀压力,日本政府长期面临高额债务问题,债务规模不断增加。日本2025财年预算案中,用于国债偿还和利息支付的费用达到28.22万亿日元,政府债务占 GDP 的比例处于较高水平。此外,日本央行2024年3月才结束负利率政策,国债收益率接近于0。因此,资本涌入日元更多是“被动避险”,如对冲基金平仓美元资产后持有日元现金,而非主动配置。
短期内,美欧冲突、关税风暴和美元资产抛售暴露了美元的脆弱性,令日元、欧元等短期走强。然而,从长远来看,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地缘政治优势以及政策灵活性,确保美元在全球货币秩序重构中仍占据核心地位。未来货币体系或呈现多极化趋势,但美元的霸权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稳固。(来源:安邦咨询)